千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处暑古人教你处暑如何养生 [复制链接]

1#

三伏欲出,处暑将至,也就意味着夏天即将过去,我们该如何养生?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说的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于处暑是这么描述的:“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由上可知处暑其实就是炎热离开之意,也就是意味着要进入秋天了,此时的气温会逐渐下降,因而这个时候的养生就不能和炎热的夏季一样。

01

衣·春捂秋冻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夏秋交替时节,顺应“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目的是为了让人体体表温度不要过高,这样有助于人体毛孔的闭合,利于卫表的固涩和阳气的收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秋冻”并非少穿衣,而是秋不忙添冠。而且有“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处暑谷渐*大风要提防”之说,因为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而多风,早晚比较凉,要注意添加衣服,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以保护阳气。

因此要根据天气适度地增减衣物做好保暖、防风、防晒,以避免受凉、受风和日光性皮炎的发生。

02

食·食酸敛肺,养阴润燥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进入处暑,气温还比较高,早晚温差较大,夏季的暑热之气尚未退尽,此时要注意清除暑热,可适当制作酸梅汤,有清暑生津开胃功效。也可以用梨、荸荠、百合、芦根等煮水喝,可清暑润燥,避免出现便秘、鼻衄等。

《*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初秋时节,肺气过盛,而肝气受制,在饮食上要“增酸减辛”,中医认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由于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酸味水果,如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以助肝气。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有“贴秋膘”之说,因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进入秋季要多吃肉类,增加营养,储备脂肪,以备过冬御寒。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

因此,秋冬进补前应先调理脾胃,须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不妨多吃一点绿豆、扁豆、薏米等,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而且一定要适度,以清补为主,荤素搭配,均衡营养。

03

住·早睡早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处暑天气由热转凉,此时天地间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也相应地随之转换。处暑后人体出汗渐渐减少,代谢较夏季逐渐减慢,机体开始进入休整阶段,人们往往容易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乏,也就是常说的“秋乏”。

处暑时节应早睡早起,安静性情。调整好起居作息,可让人远离秋乏,晚上增加睡眠一小时,同时要保证有质量的午觉,以养精神。

此外,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外出应避高温,不宜在密闭的环境中待过长时间,空调房更不宜久待,并保持室内通风。

04

行·出游迎秋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顾铁卿《清嘉录》:“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

意思是说,处暑时节天气还很闷热,大概还要经历十八天的汗流夹背,天气才会真正变凉爽。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此时云淡风清、桂花飘香、枫叶渐红,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就有登高望远“出游迎秋”之意。处暑后早晚天气凉爽,早晨最宜外出跑步、打拳、做操、爬山。脾土生肺金,金秋应当克服懒与乏,勤于活动身体,进行体育或修身的动态锻炼。

当然静态方法也很重要,应当主动将呼吸配合于身体活动的舒展开合和收缩闭合内敛,使土气能量与金气能量相互激荡,相生相成。

生活在城市中的上班族,除了周日工休应当去郊外迎秋和运动以外,平时在室内也应当抽时间适当运动。久坐伤脾,脾伤则金气不足、不活。

在室内的活动中,即使多伸一伸懒腰,也有解除秋乏的效果。工作学习的时间长了,伸个懒腰,马上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舒服自在,这在处暑期间格外明显。

最后,我还想要提醒大家,健康人生离不开日常养护,每天锁定这里3分钟,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健康科普开始。

来源:伍文彬大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