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还在让你家孩子吃打虫药乱吃小心娃儿得脑炎 [复制链接]

1#

老辈人都说秋前秋后,泻肚打虫。而一说起这个话题,不少家长都会把孩子的各种症状比如磨牙、脸上长白斑……归结于“蛔虫”,并且信心满满地觉得,让娃吃个打虫药就好了!

可是,家长们知不知道,打虫药根本不能随便给娃吃!

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最近就呼吁了,贸然给孩子吃打虫药根本没有必要,要是服用不当,还可能导致变态反应性脑炎!

定期服用打虫药有没有必要?

家长一定对萌萌哒宝塔糖不陌生。毕竟我们小时候还多盼着打虫,因为宝塔糖的味道好像真的不错……

不过,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啦!

以前卫生条件差,孩子也喜欢吃生冷的东西。这些外部环境,为寄生虫虫卵提供了“温床”,因为很多蛔虫都是通过食物入侵人体。所以,在生活条件简陋、卫生习惯不好的情况下,孩子容易感染虫卵,定期吃打虫药是有必要的。

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喝的水几乎都是净化过的水,饭前饭后都会跑去洗手,吃的东西也越来越精细……卫生习惯越来越讲究了,肠道线虫病早就成为一种比较罕见的寄生虫病,已经没有必要定期给娃儿吃打虫药了!

更重要的是,是药三分*啊喂!乱吃的副作用还不小!

乱吃打虫药副作用不少!

医院神经内科周红雨教授谈到,医院每年都会接诊五到六例因为服用打虫药引发变态反应性脑炎的病例。

具体有些什么危害?继续跟医院医生的科普——

危害一:变态反应性脑炎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早在年就发出提示,左旋咪唑等咪唑类驱虫药可以导致脑炎综合征;医院也曾有过服用驱虫药导致脑炎的案例分析。

据国内一项关于驱虫药性脑炎的研究发现,该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肢体瘫痪、失语、皮层性尿失禁等,而且这些症状可能导致终生残疾。

对,大人乱吃打虫药都要出事,更别说娃儿了!

危害二:肝肾功能受损

有人吃了打虫药,可能会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一过性增高。

太专业了?反正简单解释起来就是——肝功能、肾功能受损!

其它危害

除此以外,还有可能出现以下症状:恶心,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皮疹,乏力,偶尔还有剥脱性皮炎和全身脱毛症;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还有部分娃娃可能出现口干,乏力,嗜睡等症状……

如何判断孩子有没有蛔虫?

那么,到底该如何判断有没有蛔虫?

在这必须先为大家辟个谣:晚上睡觉磨牙、脸上皮肤有白色斑块、指甲上有白点点、屁股痒……粗暴地把这些都说成是娃儿肚子头有虫的“症状”,都不靠谱!

孩子总是屁股痒,是蛲虫?

屁屁痒不一定就说明有蛲虫感染,更多时候是皮肤清洁不到位或局部刺激引起的,比如尿道感染、湿疹、尿不湿过敏等。

孩子睡觉老磨牙,是有虫?

引起孩子磨牙的原因太多了,比如牙列不整齐等牙齿咬合问题、白天精神过度紧张或兴奋、睡前吃太饱等等,有些还有家族遗传倾向。

孩子脸上长“白斑”,是虫斑?

孩子脸上长不长白斑和蛔虫的感染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很多种皮肤病都可以引起脸部白斑,比如白色糠疹(也叫做单纯糠疹)、花斑糠疹(俗称汗斑)、贫血痣、无色素痣等等,其中儿童最常见的就是白色糠疹。

孩子经常说肚子痛,是有虫?

蛔虫感染可以引起孩子腹痛,但反过来说“腹痛就是有虫”就不成立了。消化不良、便秘、肠系膜淋巴结发炎、胃炎等等都可以引起孩子肚子不舒服。

蛔虫病真正可能出现的症状是这些

↓↓↓

1、营养不良:蛔虫在小肠里不仅要掠取营养,而且因为损伤了肠黏膜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还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A、B2、C的吸收,甚至造成发育障碍。

2、损伤肠黏膜:常有间歇性肚脐周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引起超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搔痒及结膜炎等,反应强烈时还可能出现休克。

4、常见的并发症:蛔虫受到刺激后,比如吃辣、发烧等情况下,可能进入与肠腔相连接的管道或其他器官,如胆道、胰管、阑尾等处引起蛔虫并发症,出现胆道蛔虫病、肠梗阻,甚至穿通肠壁引起肠穿孔导致腹膜炎等等。

如果孩子有上述症状出现,家长应该先带孩子去做个粪便检查。确实查到有虫卵,才能证明孩子的确有蛔虫病,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但是,明明没有蛔虫,还乱给娃吃打虫药,那这样的爸妈估计要“下课”了。

最后,团长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吃药仅仅是最后环节,更重要的是加强日常家庭和个人卫生,最大程度杜绝染上寄生虫。

所有方法中,

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难坚持的,

就是“七步洗手法”。

快收藏起来,教给孩子吧!

图/来源于丁香医生

默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