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周刊
嘴角红成一片、烂屁股、整夜哭闹、四肢皮肤被抓破渗水……家有类似症状宝宝的父母看到以上这些描述,一定能勾起痛苦的回忆。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小宝宝中特别常见的皮肤疾病,困扰着无数家庭。
十年之前,这样的宝宝大多被诊断为“奶癣”“湿疹”“过敏”,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多数所患的是特应性皮炎。
在中国皮肤病专家的不懈努力下,国内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等基本的疾病情况被摸清,诊断特应性皮炎的中国标准出台,更多的孩子得到了准确的诊断。同时,创新药物加速进入国内医疗机构,过去难治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也有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这个病,外国小孩多发而中国小孩少?
上图:上海交通大医院皮肤科主任姚志荣教授。
特应性皮炎,在国外的医学教科书上是一种儿童多发的皮肤疾病,国际上的儿童患病率达10%—20%。但多年以来,不论是中国的教科书上还是临床医生们的诊断中,中国孩子里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并不高,国内报道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仅为3.07%,而湿疹、奶癣却非常常见。
数据上巨大的落差,当时被解释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比西方国家要落后,特应性皮炎这种疾病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有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面的这个解释越来越站不住脚。令临床医生更加困惑的是,那么多被诊断为湿疹、奶癣的孩子,原有的治疗方式并不太管用,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很多家长选择放弃治疗,无奈地让孩子忍受严重瘙痒带来的痛苦和发育问题,只能相信“长大了自然会好”。
中国孩子特应性皮炎少?儿童湿疹治疗效果不佳?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国内著名的儿童皮肤病专家、上海交通大医院皮肤科主任姚志荣教授脑中,他决定通过研究来找出背后的真正原因。
为了摸清疾病“家底”,上海交通大医院牵头完成了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较以往翻了4倍,1—7岁儿童患病率为12.94%,0—1岁婴儿患病率为30.48%,与国际数据相当。这一结论改写了中国教科书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认识。
针对诊断标准不够“适用”,姚志荣教授把制定适合中国临床需求的儿童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作为目标,这个儿童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如今已经普遍用于国内的诊断。
年,姚志荣教授团队两篇关于建立婴儿以及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国诊断标准的论文以论著形式接收和发表于国际皮肤科权威杂志上。其中婴儿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建立,填补了国际上针对3个月以下婴儿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空白。此前学术界对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姚志荣教授的研究通过翔实的资料证实,婴儿脂溢性皮炎就是特应性皮炎的早期表现。
“中国标准”大大提高了儿童特应性皮炎诊断的敏感度,过去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患儿被误诊,如今终于被诊断出来。
难治还是不难治?
特应性皮炎患儿中大多数为轻症,大约占75%,他们中的很多孩子也许忍一忍也就度过高发的年龄段,多数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及成年后皮炎症状会逐步减轻。但是,特应性皮炎除了皮肤屏障缺陷,常常还伴随着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占比25%,患儿和家长的痛苦则要严重得多。“由于极度瘙痒,婴幼儿会在枕头上乱蹭,会哭闹,睡眠中容易惊醒。睡眠和饮食受到影响后孩子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家长更是苦不堪言,无法休息,身心疲惫。”姚志荣教授说。
如果拖到青春期或者成年后,由于瘙痒、脱皮、红肿等症状,很多患者会陷入自卑、孤僻,导致性格上的种种问题,对人生道路带来很大的影响。
过去,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医生会遇到很多治疗上的困难。
上图: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皮肤科主任陈戟。
首先是患者对外用激素类药物的恐惧,家长们听到“激素”就频频摇头。姚志荣教授说,医生们只能用耐心的解释来消除家长对激素类药物的恐惧,作为一线药物,外用激素至今仍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重要药物。让人欣喜的是,近几年一些创新药物加入到原本不太丰富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武器库”中,比如无激素的外用抗炎药物,满足了不同患儿和家长的需求。
过去中国患者与国外患者在新药的使用上可能存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差,但近几年随着审批加速,中国患者几乎同步用到创新药物,特别是今年年初外用PDE-4抑制剂纳入医保,这让药物的可及性大大提高。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皮肤科主任陈戟,有着30年儿童皮肤病临床经验。到陈戟主任专家门诊求医的,一般都是四处求医收效甚微的家庭,她每天的门诊患者中特应性皮炎占了七八成。陈主任看病的速度相对慢一点,因为她需要给家长做解释和宣教,对于孩子的特应性皮炎,家长中存在误解的不少。
特应性皮炎的一个表现是孩子的过敏性症状,很多家长就简单地理解为过敏。家长听到各种坊间的说法,不给孩子吃这个不给孩子吃那个,他们相信严格的忌口能避免过敏。
陈戟主任曾遇到一位妈妈,她说2岁左右的孩子过敏,什么都不能吃,只吃奶,到医院时已经严重营养不良,瘦得像个小猴子。但家长很固执,几位医生轮番为她解释说不需要忌口,家长还是不愿意改变。这样的家长让医生们很无奈,他们宁愿牺牲孩子的营养去忌口,而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
陈戟主任说,食物过敏在过敏性皮肤疾病中的影响被过分夸大了,但家长们却很容易相信通过忌口来避免过敏。
还有一些家长盲目地把“保湿”理解为“不洗澡”,让孩子病情雪上加霜。
换一个角度,陈戟主任认为儿童皮肤科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因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陈主任介绍,医师学会、医学会等专业组织不断为儿童皮肤科医生提供各种学习,提高包括特应性皮炎在内的儿童皮肤疾病的诊疗水平。
陈戟主任还有一个心愿是成立“特应性皮炎学校”,也就是患者组织,定期由专业医生向患者传播科学知识,患者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有很多共病,比如心理上的疾病。除了疾病治疗,他们也需要心理上支持。”
皮肤疾病还会影响生长发育。
一个瘦小的男孩被爸爸妈妈带进诊室,嘴角、脸上分布着红斑,掀开衣服,四肢和身体的皮肤上也到处是红疹。家长说,瘙痒和皮疹从小就有,四处求医却效果并不明显。医院皮肤科副主任钱华接诊了这个孩子,诊断为特应性皮炎,为他开了针对性的药物。“正常4岁的孩子一年可以长高5厘米左右,这个孩子此前一年只长了2厘米。后来经过治疗,瘙痒控制了,睡眠也好了,控制病情后9个月就长了9厘米,身高赶上来了。”多年来,钱华医生常常遇到发育严重滞后于同龄人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瘙痒睡眠不好,精神状态差,营养吸收自然也差。
疫情中不能耽误的治疗
上海因疫情封控2个月,很多皮肤病患儿家长担心出门有感染风险,能扛就扛,实在不能忍受才去看病。上海交通大医院(以医院)皮肤科主任钱秋芳介绍,医院皮肤科线下门诊早在4月18日就已经恢复,一开始门诊量不大,但近期已经比较多了。
钱秋芳主任发现,最近来的病人,病情相对都比较严重,医生在每一个小病人身上花的时间比过去要多,一天下来,虽然门诊人数和过去差不多,但医生们却都累坏了。钱主任说,症状较重的患儿中很大比例是特应性皮炎,疫情中就医不方便,一些原本比较轻的症状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变得复杂。
上图:上海交通大医院皮肤科主任钱秋芳。
特应性皮炎这样的皮肤疾病,需要坚持规范的治疗。疫情期间,为了解决患儿就诊,医院医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钱秋芳主任告诉记者,年疫情发生后,医院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年皮肤科线上的咨询达到了多人次,在线复诊多人次。年尽管上海没有严重的疫情,但线上咨询和复诊人次仍然比前一年有所增加,这说明家长们开始习惯于互联网就医。
医院皮肤科近十年来发展迅速,门诊量到年已经到了17.8万人次。儿童皮肤病中很多和炎症性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也是皮肤科的优势专长,血管瘤的治疗也已经形成特色,建了血管瘤诊治中心。疫情中皮肤科在总医院咨询量中位居第三,皮肤科疾病的症状比较方便通过传送图片进行诊断。
截至5月25日,医院共有26个临床专科位医师参与医院的在线咨询和在线复诊,在线诊疗服务4万余人次,其中,在线咨询2.1万人次,在线复诊1.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