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评:带着建设性眼光看待电动独轮车的发展
未来,国家层面应以最快的速度,对电动独轮车行业进行顶层设计,对这种车型的身份、路权以及行业标准进行规制与界定,为这种新型代步工具的发展提供适度的*策空间与产业空间,在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要与保障公共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凭借便携、轻巧、时尚、环保等诸多优点,电动独轮车近两年开始在城市中风行。2014年,电动独轮车市场真正迎来井喷式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款车型的忠实拥趸。我们有理由认为,电动独轮车有可能成为继自行车、汽车、电动车之后的一款即将引发出行革命的短途代步工具和休闲运动工具。
电动独轮车俘获了无数消费者的心,却在*策层面遭遇坚冰。目前,北京、重庆、武汉、南京、苏州、杭州、南昌、厦门等地的交管部门均禁止电动独轮车上机动车道。深晚经过调查发现,深圳玩独轮车的人群数量庞大,但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使得电动独轮车遭受着种种现实尴尬。
面对电动独轮车这一新生事物,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青睐,与*策层面的保守和审慎姿态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多少有些悖拗的情势,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消费者更多地是在乎个人体验与感受,*策层面则需要多角度权衡。
事实上,眼花缭乱的技术革命让很多新生事物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后知后觉”的被动情境之下,“消极防守”往往成为*策操作的主基调。这也正是电动独轮车目前所遭遇的*策僵局的主要原因。
当前,电动独轮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身份成谜;二是行业标准缺失。这两大“硬伤”成为横亘在电动独轮车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两大绊脚石。就身份问题来说,电动独轮车既非机动车,亦不是非机动车,也不能归为电动车,更不应当作是类似滑板的玩具。身份上的混沌状态,成为电动独轮车合法化的最大障碍。
而行业标准的缺失,所导致的整个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更是令电动独轮车的合法化进程雪上加霜。目前整个电动独轮车行业生产商良莠不齐,山寨产品充斥市场,对消费者人身安全构成严重隐患。倘若任由身份尚不明朗的电动独轮车畅行无阻,那么由此带来的潜在公共安全风险将会更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