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关中平原的守护神六盘山
TUhjnbcbe - 2025/3/15 9:17:00

宁夏北有贺兰南有六盘,它们共同构成了宁夏大地的骨架。六盘山是中国大地上最年轻的山之一,当贺兰山已经隆起的时候,六盘山地区却在沉陷,直到地球上的造山运动都已大体平静之后,它才慢慢站立起来。六盘山主体由两列近似平行的山脉所构成,东侧的一列为黄峁山等,长约70余公里;西侧的一列是六盘山的主脉,长约多公里。

云雾缭绕的六盘山

它绵延在关中平原西北,高大的山体迎接并截留了从东而来的珍贵水汽,带来了充足的降水,虽然毗邻以干旱闻名的西海固地区,但六盘山却被称为高原绿岛、湿岛。在六盘山深处,是密密匝匝的树林,瀑布流水一路随行,氤氲的湿气好似在南方山地水乡,凉殿峡、野荷谷、老龙潭、泾河源等堪称干旱荒漠地区罕见的胜地。而山脚下的西海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很多人的心中西海固就是荒凉贫瘠的代名词,放眼望去尽是黄土,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屈指可数的树,一派荒凉毫无生气可言。

秋天的六盘山

然而在历史上,六盘山及宁夏南部曾有过优越的自然环境。《史记》中,秦朝统治者曾隆重祭祀的“名湖”即固原一带的朝那湫,那时它是一个大湖,拥有着浩渺的水色,在国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曾与黄河、长江平起平坐。到了汉朝,这一带的清水河、葫芦河、祖厉河、泾河的水量也十分充足,滋养着这一代的一方水土,六盘山上下曾是大面积的森林和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近年来六盘山地区因山洪等原因而相继出土的大型古木也证实了历史上这里曾经林木茂盛,六盘山的支脉上至今还保有天然油松残林。

汉班彪在《北征赋》中记载,这里当时还是一派山势嵯峨、草木深邃的景象。西夏时期李元昊在天都山大修宫苑,焚毁后又很快修复,而成吉思汗也避暑六盘山,后来的安西王府又大建避暑楼。可见就是到了多年前的元代,六盘山木材产量之丰盛,森林之繁茂。可到了明清两代,史书就很难找到相关记载了,到年林则徐发配伊犁,途经六盘山,看到的情景则是“其沙土皆紫色,一木不生,但有细草”。应该说明清以来,过度的人类活动超过了六盘山地区环境承载能力,给这里的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原本平坦的黄土高原变成千沟万壑,气候也随之转变,湖泊消失,河流干涸,以往的丰美草原很多成为沙地灌丛或流动沙丘,对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饶谷多畜”的土地变成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

六盘山整个山体的线条柔软圆缓,重重叠叠,弥散着几分敦厚、低调和与世无争的气质。但是翻阅史册,它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几千年的岁月里吸引了无数帝王的目光和脚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李元昊、成吉思汗、忽必烈......

翻阅地图,六盘山是丝绸之路从长安西行所遇到的第一座大山,横亘在八百里秦川边缘,它是中原王朝核心地带的天然屏障,如果没有它,关中平原就彻底暴露在西北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成为他们随时可以侵扰的一块肥肉。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年,秦始皇来到了这里。一百多年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也来到这里,随后他加强了这里的边防,还下令修通著名的回中道,一举奠定了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基础,汉武帝先后六次出巡这里,最后一次以70高龄的抱病之躯来到六盘山下。

贞观二十年(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六盘山,唐太宗在与突厥作战的过程中,已深知马的重要性,他不修长城而大兴马政,以装备强大的骑兵守卫疆土,将唐朝的国家养马业推向了一个高峰。当时六盘山是一片气候湿润、水草肥美的宝地,适宜大规模牧养马群。六盘山地区在地理上靠近都城长安,因此,唐代固原的马政极盛,高峰期曾养育着几十万匹王朝之马。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太子李亨回军北方,称帝灵州,平定内乱所凭借的军事力量里,便有其途经六盘山时征集的大量军马。

到了蒙元时期,六盘山地区约在一半的时间内发挥过重大作用。从地理位置看六盘山这里是西夏,宋,金三国中间地带,有着强大的辐射力,是统一战争的战略要地和巩固的后勤基地。从成吉思汗开始,便选择六盘山作为指挥调度和休整之地。据《元史》记载,年在亲征西夏成吉思汗受伤病所扰,“闰五月,避暑六盘山”。当年农历六月,金朝派了两名使者携带大量珠宝“至六盘山乞和”,成吉思汗却“分赏诸将。余珠散之地上,任人取之”。同年七月,“西夏国主率臣到六盘山成吉思汗行宫请降”。成吉思汗不久之后便在六盘山中溘然长逝,而此后的蒙哥和忽必烈,则选择六盘山为重要的屯驻基地,这里成为蒙元政权开疆辟土的大本营。后来,忽必烈与弟弟争夺汗位,也是围绕六盘山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其登上帝位后,便将六盘山交给了极为器重的爱子,封安西王,统领河西、吐蕃、四川等处。

数千年时光流转,朝代更替,六盘山是各民族和多种文化交汇和融合的舞台,也是沟通西域和中原的丝绸之路要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各种文化,冲突、利益、矛盾都给六盘山蒙上一层又一层的色彩和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中平原的守护神六盘山